其實,保險不是非買不可

保險是金融工具的一種,人們購買保險必須支付保費,因此一定有其目的。而這個目的說穿了,就是一個字「愛」!

我相信絕大部份的人,都有過被推銷保險的經驗。無論推銷保險的人究竟是你的爸爸媽媽、兒子女兒、伯叔舅公、姑嫂姨嬸、同學、同袍、電話行銷......等,除了在感到厭煩卻歹勢直接拒絕對方,勉為其難下信口胡謅一堆連自己都難以置信的荒謬藉口試圖抽身之餘,你是否曾經靜下心來好好想過:「為什麼要買保險?」

保險是金融工具的一種,人們購買保險必須支付保費,因此一定有其目的。而這個目的說穿了,就是一個字「愛」!

 

買保險是為了愛

如果你很愛自己,那麼萬一病了、殘了,不僅需要醫藥費還可能因此造成收入中斷,勢必影響到原來的生活品質;為了不讓這種悲劇發生,所以有必要為自己投保醫療險或殘廢(扶)險,讓自己可以無後顧之憂的安心療養。

如果你很愛家人,那麼萬一我們早一步離開,配偶、年邁父母與年幼子女在傷心之餘,或許還可能因此無依無靠、顛沛流離,人生從彩色變成黑白,為了不讓這種悲劇發生,所以有必要為自己投保人壽保險,難怪時常聽保險業務員強調:「壽險的意義,不是有人即將死去,而是還有人要活下去!

 

風險的種類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我們無法完全杜絕風險事故的發生。人生中大大小小不確定性所,可能會造成你我財務上的損失。根據「頻率」與「幅度」兩個參數,可發展出下列圖表

面對不同的損失幅度或頻率,理性的人們會採取不同的策略。

高頻率+高幅度 → 規避
面對極有可能會致命的禽流感,不去有這些疫情的國家觀光旅遊。

高頻率+低幅度 → 控制
面對層出不窮的小感冒,選擇多穿衣服注意保暖,避免著涼。

低頻率+低幅度 → 自留
盲腸炎,等遇到再去就醫動手術即可,這點錢我還付得起。

低頻率+高幅度 → 移轉
癌症,我打算購買癌症保險,透過支付保費的動作,將此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

 

「低頻率高損失」為保障重點

基於上述,人類之所以發產出保險制度,就是要解決問題,而且最主要是解決「損失頻率低但損失幅度高」的風險問題,例如:身故、殘廢、罹癌...等重大事故或疾病。

雖然許多小病小痛也需要支付醫藥費用,但這些金額尚不足以讓一般人破產,反而像是一些家庭經濟支柱不幸腦中風或心肌梗塞往生、經商失敗禍延家人、子女酒醉駕車肇事...等,這些只有在新聞報導中才會看到,看似相當遙遠且不切實際的嚴重風險事故,倘若一旦被自己碰上,便會瞬間讓家庭財務回到原點或成為負數。

萬一我們沒有做好準備,極有可能讓過往努力全部泡湯,一切積蓄化為烏有,甚至背上沈重負債!這碗從天而降的「歸零膏」,試問有幾人能夠下嚥?因此,人們之所以購買保險,進行風險管理以及提前安排好財務上的規劃,無非還是為了讓自己與家人能夠免於恐懼、永遠安心,稱為一份負責任的表現並不為過,一字記之曰:「愛」。

 

保險是風險規劃中最重要的工具,但非唯一

既然保險如此重要、如何偉大,所以保險不可不買!非買不可!真的是這個樣子嗎?

在此必須鄭重澄清一件事情:保險絕對不是非買不可!其實保險夠了就好,而非愈多愈好!畢竟,保險僅是整個風險管理的其中一環,面對不同風險可以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況且這份愛是需要支付成本與費用的,不是從天而降的白吃午餐。

首先,風險事故絕非100%會發生在你我,或我們深愛的人身上。其次,如果手邊既有的儲蓄與投資,已足以因應所有財務風險,好比一些富可敵國的企業家大老闆,若純粹就保障角度而言,他們實際上並沒有購買保險的必要性。

至於到底有無需求?就如同我們的身體到底健不健康一樣,不是任憑我們自己或保險業務員說了算,一切還是得回到「需求分析」,一種可將風險責任進行細部量化與分析的科學方法,才能具體檢視對於自己與家人的愛,究竟是不足?太多?還是剛剛好?以此做為判斷依據,最為實際。

所以,不買保險可不可以?當然可以!如果完全沒需求,或是有需求但已經作好萬全準備,自然無須再掏腰包購買保險,平白無故浪費錢。

但反過來說,對於那些打算徹底落實對於自己與家人的愛,有保障需求但資產尚不足以因應者,還是買保險來轉嫁「低頻率高損失」的風險吧!

 

圖片提供:邱正弘

執行編輯:王穎勳、王信惠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