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什麼?讓孩子告訴你......

孩子的到來轉變了父母對愛的理解。我們會學到,最純粹的愛是一種服務。孩子教導我們從事完全不求回報的付出,我們也學到身為另一個人的僕人並不是一種恥辱。

文│艾倫‧狄波頓 

她似乎沒有別的事情好做,只是持續不斷的哭鬧。她的哭聲令她的照顧者心力交瘁,他們根本不曉得該怎麼解譯她充滿憤怒的命令。

大手撫摸著她的頭顱,輕柔的聲音喃喃咕噥著她聽不懂的話語。她有點狀況外。經過一番艱苦的搏鬥之後,她終於在她住了九個月的老家外面睡著,雖然對於自己再也回不去而感到心碎,卻還是因為那熟悉的呼吸起伏而感到安慰。

他們從來不曾對任何一個人有過如此深切而且不容置疑的關懷。孩子的到來轉變了他們對愛的理解。他們體會到自己先前對於生養小孩的認識實在太過不足。

 

孩子會教導你全新的愛

面對年紀比自己大上許多倍的成人,兒童可能會成為出乎意料的老師,透過他們令人筋疲力竭的依賴、自我中心,以及脆弱,為成人提供進階教育,教導他們一種全新的愛,一種從不會斤斤計較著對方回報的愛,一種不會輕易暴躁發怒然後再後悔莫及的愛,而且這種愛的真正目標乃是為了別人而發揮出最崇高的自我。

兒童教導了我們這一點:最純粹的愛是一種服務

我們已習於把愛當成一種條件交換,愛一個人是因為那個人能夠為我們做某些事情,能夠娛樂、吸引或撫慰我們。然而,嬰兒卻什麼事都不會做。

不過,這正是嬰兒的用處。嬰兒教導我們從事完全不求回報的付出,純粹只是因為他們迫切需要幫助,而我們又有能力提供他們所需的幫助。我們被帶入了一種愛裡,這種愛的基礎不是對於力量的仰慕,而是對虛弱無力的同情:這種脆弱是人類物種中每一個成員共有的特色,我們不但曾經有過,有一天也終將回歸那樣的狀態。

這些無助的嬰兒能夠提醒我們,到頭來,沒有人能夠真正「自力更生」。我們全都深受別人的幫助。我們體認到生命乃是真真確確的仰賴於愛的能力。

我們也學到身為另一個人的僕人並不是一種恥辱,而是恰恰相反。我們發現,能夠為一個比我們自己更重要的對象而活,是多大的寬慰,又是多大的榮幸。

 

真正的愛是寬容

他們一次又一次擦拭她的小屁股,他們在午夜為她溫奶瓶;只要她一次能夠睡超過一個小時就感到如釋重負;他們不但為她打嗝的時刻煩惱,也為此發生爭執。她日後會忘卻這一切,而他們也無法或根本不願向她述說這段經歷。他們只會獲得間接的感謝,也就是知道她有一天將會擁有健全的身心,且願意以同樣的方式服務別人。

一切都必須學習:如何彎曲手指握住杯子,如何吞下一塊香蕉,如何在地毯上伸手抓住一把鑰匙,沒有一件事情是簡單的。一個上午的工作可能包括把積木疊起來再推倒、拿叉子敲擊桌面、把小石子丟進水塘、從書架上拉下一本書,以及嘗嘗媽媽手指的味道。所有的事物在我們的人生中都一度充滿驚奇。

柯絲汀與拉畢都不曾體驗過如此深切的愛與煩悶混雜在一起的狀態。他們過去都習於把友誼奠基在共同的性情與興趣上,但依瑟卻令人深感費解,她同時是他們最心愛的對象。

拉畢和柯絲汀發現,和另一個人建立關係所需要的條件實際上微乎其微。任何一個迫切需要我們的人都應該成為我們的朋友。

在愛方面,兒童還會教導成人另一件事:在真正的愛當中,我們隨時都應該一再以最大的寬容,解讀難搞而討人厭的行為底下究竟潛藏著什麼問題。

父母必須猜測嬰兒的號哭、踹踢、傷心或憤怒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種解讀任務之所以特別—之所以和一般的成人關係如此不同—即是在於其中的寬厚仁慈。父母通常會認為,儘管他們的子女可能心感煩亂或充滿痛苦,但在根本上仍然是善良的。只要煩擾著他們的問題受到正確辨識,他們即可回歸原本的天真。

一旦兒童號哭,我們不會指控他們惹人厭或自憐自艾,而是納悶究竟是什麼惹惱了他們。兒童如果咬人,我們知道他們一定是害怕或一時焦慮。我們深知饑餓、脹氣與睡眠不足所可能對情緒造成的負面影響。

我們如果能夠稍微把這種本能注入成人關係當中,將變得多麼寬容和善—只要我們在成人關係中也能夠看穿表面的暴躁與惡意,而認出幾乎總是潛藏在底下的恐懼、惶惑與疲憊。

所謂以愛的目光看待世人,就必須做到這一點。

 

父母對孩子有極大的影響力

依瑟的第一個耶誕節和外婆一起度過。她在前往因弗尼斯的火車旅程上一路號哭不止,等到他們抵達外婆的住處之時,她的母親與父親已經滿臉蒼白、筋疲力竭了。她的照顧者直覺認定她太熱了,所以先將她身上的一條毯子掀開,接著又蓋了回去。他們又想到了其他問題:可能是口渴,或是陽光,或是電視的聲響,或是他們使用的香皂,或是她對被單敏感。有一點最能夠反映出父母關愛子女的心態:他們從來沒有認定依瑟哭鬧可能只是耍脾氣或者心情不好,孩子的內心深處絕對是善良的。

她的照顧者雖然試過了餵奶、按摩背部、搽爽身粉、輕撫安慰、換一件領子比較不會刺癢的衣服、洗澡,以及抱著她上下樓梯,但終究還是找不出原因。最後,這可憐的小東西把她剛剛吃的香蕉與糙米嘔了出來,沾滿了她身上的新亞麻洋裝—這是她這輩子的第一件耶誕禮物,而且她外婆還在上頭繡了「依瑟」的字樣—然後隨即倒頭而睡。這不是她最後一次受到嚴重誤解,而她身邊的人也將逐漸學到不必那麼緊張。

當上父母之後,我們會學到另一件關於愛的事情:我們對於那些仰賴我們的人擁有極大的影響力,也因此負有極大的責任必須小心對待那些受到我們照顧的對象。我們會學到一種無意間對別人造成傷害的力量:因為自己的怪癖、反覆無常、焦慮或者一時的煩躁而令人感到害怕。我們必須訓練自己成為別人所需要的模樣,而不是單純表現出我們的第一反射所產生的情緒反應。

 

你就是宇宙的中心

拉畢在週末清晨讓柯絲汀補眠而負責照顧依瑟的時候,總是喜歡扮演各種不同的動物。

拉畢雖然生性憤世嫉俗,現在卻以充滿希望的口吻向她呈現這個世界。至於他自己的本性,也一樣受到了淨化與簡化。在家裡,他是「把拔」,一個不會擔憂職業或財務問題的人,是個冰淇淋愛好者,是個傻大個,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抱著他的小女兒旋轉,並且讓她坐在他的肩膀上。他愛依瑟愛得太深,以致不敢將自己焦慮的一面顯露在她面前。愛她就是必須鼓起勇氣不去嚇唬到她。

因此,依瑟長大之後不免覺得這個世界流失了她童年初期的那種穩定,而那種穩定性其實全然來自於她父母堅決而明智的剪輯。

父母之愛會屏蔽受照顧者,使他們無從得知照顧者的複雜性與悲傷,也無從體會父母為了這樣的愛而犧牲了其他多少的興趣、朋友與關注。父母之愛以無盡的慷慨寬容,在一段時間內將那個小小的人兒擺在宇宙的中心,藉此為子女賦予力量,以備他們有一天必須在訝異之下,痛苦地體會到真實世界實際上有多麼龐大,又帶有多麼令人難堪的孤寂。

 

不再要求完美的愛

拉畢與柯絲汀在孩子面前使用的雖然都是溫柔而寬容的語言,但他們兩人獨處之時卻經常只剩下埋怨、互揭瘡疤,以及吹毛求疵。

他們內心那個疲累的孩子都因自己備受忽略與四分五裂而深感憤怒。

說來並不令人意外:我們在長大成人剛開始建立感情關係的時候,總是一心一意尋求著特定的對象,希望這麼一個人能夠提供我們在兒時可能體驗過的無私之愛。我們發現,要找到這樣的一個人有多麼困難,因為體認到這種狀況有多麼罕見,而深感沮喪甚至心懷忿恨。

直到有一天我們終於停止這種徒勞的追尋,達到一種近乎成熟的淡漠態度,認知到若想要擺脫這樣的渴望,唯一的方法可能是不再要求完美的愛,並且隨時注意到這種愛的欠缺,轉而開始付出愛,不再斤斤計較著這些愛是否能夠獲得回報。

摘自 艾倫‧狄波頓《愛的進化論》/ 先覺出版

 

 

 

Photo:grant benton,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整理:曾琳之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