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有了小孩,夫妻仍要有獨處時間——孩子會長大,婚姻關係的空白卻難以彌補

夫妻應該經常感謝對方,不管口語表達或行動表示,「投其所愛」去表達感謝,同時也要能「心領神會」,感受到對方所做的事,一定對婚姻關係是有幫助的。

談到家庭,夫妻之間如何相處,變得愈來愈重要。

婚姻的經營是一個長期的歷程,新婚通常是最甜蜜快樂的階段,彼此努力適應從「情侶」到「夫妻」的角色轉變,一旦有了「第三者」──小孩,「父母」的角色使得原有的兩人世界更加複雜。

對華人的家庭來說,孩子出生似乎比起結婚更能作為夫妻正式「成家」的指標,因結婚而形成的「婚姻家庭」更容易從原生家庭分立出來,形成清楚的小家庭系統界限。

不過,處於育兒階段的夫妻,每天的生活幾乎被工作、孩子或其他家人所圍繞,經常必須面對時間的壓力,並在多重角色與關係中折衝協調。

許多研究顯示,在育兒階段的高壓力時期,夫妻的婚姻滿意度面臨嚴峻考驗而大幅下降,並在親密感、尊重、溝通或共識程度上出現較低的分數。

 

孩子會長大,婚姻關係的空白卻難以彌補

此外,有了孩子之後,就會把生活重心放到孩子身上。當為人父母的角色大幅取代為人夫妻的角色、孩子占據了夫妻系統中的極大空間,有些夫妻會因為過於專注或疲於應付育兒責任,而無暇經營婚姻關係,導致另一半受到冷落,形成消失的兩人世界。

然而,現代人的壽命愈來愈長,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很難再回頭去彌補這段長期空白的婚姻關係,因此,育兒階段的夫妻相處十分重要。這不僅攸關未來的夫妻生活,也有益於孩子的成長,因為父母關係不好,孩子也會受到影響。

夫妻關係的經營,可以善加利用社會資源,譬如各縣市家庭教育中心舉辦的活動,同時也要在日常生活中養成一種習慣,例如每星期是否有一次兩人單獨吃飯、做運動,或有一天老公固定載老婆上班……,不拘任何形式,但騰出相處時間是重要的。

回想談戀愛的時候,不用刻意塑造這些事,自然就會存在生活中,所以,夫妻其實不是去做新鮮特別的事,而是把以前做過的事延續下來而已。但是,這件事情在有了孩子之後,往往變得非常困難,這也是為什麼世界各國的研究都顯示,夫妻關係的滿意度在孩子出生後顯著下降,而且一路下滑。
 

 

順境中的感恩,逆境中的忍

在忙碌緊張的育兒生活中,特別是當夫妻雙方均在工作時,原生家庭父母協助育兒通常會是很大的資源,但在接受父母支援的同時,免不了會受到上一代對於教養方式的干涉。

舉例來說,婆婆主張1歲前喝奶、媽媽認為6個月後吃粥,如果看到婆婆干預教養,且不得不聽從,自己可能覺得委屈、生氣,但若能看到「婆婆好關心我的小孩」,還有她的成長經驗是「母奶(牛奶)比粥(米湯)更營養」,心裡的怒氣、不愉快,自然就會消失了。

面對長輩期望和親職角色的夾攻,我們可以試著理解: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在愛孩子,對孩子教養的細節不要過度擴大;再者,在多元刺激下,小孩面對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對應,也未嘗不好。爸媽的教養必須一致,但不必要求與長輩一致。

至於夫妻之間的生活相處,「感恩」與「忍」是華人夫妻常見內隱的情感經驗,而令我體會較深的是「順境中的感恩,逆境中的忍」。

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台灣夫妻的感恩感受高於感恩表達,呈現「感謝對方卻未說出口」的現象,而不論男性或女性,感恩表達及感受均能顯著提高婚姻滿意度。

因此,夫妻應該經常感謝對方,不管口語表達或行動表示,「投其所愛」去表達感謝,同時也要能「心領神會」,感受到對方所做的事,一定對婚姻關係是有幫助的。

研究也發現,男性比女性有較多的感恩感受,也較常出現忍耐、忍讓與容忍行為,忍耐會降低婚姻滿意度,但容忍能提高婚姻滿意度。

忍,通常發生在夫妻彼此意見不合、產生壓力或困擾時,壓抑的忍耐,對心理健康不好,卻不見得有助於婚姻關係,但容忍是用大框架去看對方的行為,看到並理解背後的東西很重要,既不會有害心理健康,對婚姻關係也有助益。(王惠英採訪整理)

 



利翠珊——現任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教授。美國普度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研究博士,主修家庭研究、副修家庭諮商。曾任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系主任、台北市及新北市家庭教育諮詢顧問、台灣家庭生活教育專業人員協會理事、家庭教育學會理事、學術期刊編輯委員等。主要研究議題包含婚姻情感、婚姻韌性、成年子女的代間關係等。

 

數位編輯:吳佩珊(2019.9.26更新)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