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學習負責任,首先,需要父母的陪伴

「為自己負責」與「不需要陪伴」兩件事如果可以不要劃上等號,在學習的初始多多陪伴在孩子身邊,那「負責」一詞也許更有機會順利「起步」。

曾記得看過一句話,意思是「學習是孩子的責任,他必須為自己負責」。

對於這個觀點我謹記在心,也打算要求自己做到「放手」,給孩子學習為自己負責的機會!由於沒有機會抽中公立,私立的幼稚園難免有回家作業,所以,從孩子幼稚園中班起,我便開始讓孩子自己面對「功課」,即使只是聽聽英文CD。

 

學習負責,不代表不需要陪伴

執行了一小段時間,開始覺得有點不對勁,孩子偶爾會不想主動複習,我腦海直覺出現孩子是不是「不負責任」、「沒有做好應該要做的事」的念頭,壓抑著負面情緒的出現,我第一次好好地坐下來「觀察」她複習的狀況,才驚訝地發現,原來是我錯用了那句話的意思。

是的,女兒不是不願複習,也不是不想複習,更不是不想負責任;而是,才中班的她,完全無法聽懂CD裡所說的頁數,不知從何複習起,回到課堂上也面臨鴨子聽雷的狀態,一段時日下來,對這項學習產生挫折感,於是開始逃避。這件事之於我對她的誤解,是個很大的震撼,發現其實要求孩子必須學習做好自己的事「之前」,也是需要我們從旁給予適當的「技術上」的協助,例如,幫助她將課本隨CD翻到指示的頁數,並教會她如何聽懂CD的指示。

之後的每天晚上,陪伴著她一起聽CD,學會操作CD、翻頁等前置工作,約莫兩三個星期後,女兒慢慢可以自己複習,漸漸追上進度,開始能聽懂老師課堂的教授內容,自信心因此累積建立。孩子一輩子要面對許多不同的學習,就連我們自己也希望能天天有所進步,如果在面臨突破時,可以有個願意一起陪伴、討論的對象,「學習」這件事變得更有樂趣,也更有力量與活力看待「學習」隨之而來的難易起伏,與我原先所認知的-所謂的「自己負責就是在不需要陪伴的狀況下獨立完成」,是兩件截然不同的事情。

 

快樂學習面對挫折

約莫兩歲多,女兒便開始和音樂玩在一起;如今六歲,慢慢接觸鋼琴的簡單練習。有時候,反覆的練習是蠻單調的,卻又很重要,尤其遇到比較困難的樂曲,必須克服不順暢的彈奏,又希望孩子不要輕言放棄的時候,與其責備「不夠用心」,不如「陪伴」一起欣賞吧!透過CD伴奏欣賞樂曲的美好,欣賞孩子每一次練習的努力,同理他彈得不如預期的挫折。記得有部影集《交響情人夢》,有女主角對樂曲情境的想像,我把這份想像帶進女兒練習的過程,試著用欣賞的心情去彈奏,就算彈得不完美,至少感受到作曲家賦予樂曲的情懷,多了這份趣味,就算練一遍、練兩遍、練三遍……似乎不再是那麼「用力」於練習了。

 

孩子的優點因為用心陪伴而被看見

繪本故事《探黑》(小魯)的主角備齊工具去探險,他來到森林、冰原、深海……都只著眼於手電筒亮光所聚焦的地方,結果什麼也沒發現,殊不知在亮光之外,其實有好多可能。坊間很多的教養書,很多觀點在我們的腦海心裡慢慢被形塑,有時候太執著於某個觀點,一旦不如預期就忍不住急著貼標籤,卻忘了在這個觀點的先備條件,是要讓孩子學會如何使用工具,知道應該如何運用,才有機會擁有更多的發現。《你有沒有看到大象?》(東方)故事採用了絕妙的反差來呈現趣味,大象這麼大,我們卻看不見,而誰知道烏龜也可能很跑很快?!孩子的優點會因為我們的用心陪伴而被看見,即使不夠完美,也會知道他們真的很努力,如同《有麻煩了》(三之三),孩子也許還沒學會的是,怎麼恰當地使用熨斗,還好有媽咪的欣賞,讓孩子的願意幫忙的心思、坦誠的勇氣,被熨斗燙焦的懊悔,統統都化作一塊美麗又獨特的桌布。

尤其在孩子還年幼的時候,每一種學習都必須要有被嚐試與研究的機會,不論是穿衣服褲子,或是學習洗碗拖地,乃至於語言、音樂……,除了讓孩子自己摸索、探究外,撇除父母插手干預思考與作法,基本的陪伴與觀察還是不可或缺,「為自己負責」與「不需要陪伴」兩件事如果可以不要劃上等號,在學習的初始多多陪伴在孩子身邊,那「負責」一詞也許更有機會順利「起步」。

 

Photo:jamie Solorio,CC Licensed.

執行編輯:王穎勳、王信惠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