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心靈的健身房聚樂邦,陪你一起尋找自己的志業

對於大學青年或者是剛出社會的青年來說,面對踏入的那個大人世界,心中往往仍保留著童心和熱血。腦中常常不停想著:「除了讀書考試、上班下班、工作賺錢,這個世界應該還有更多事情等待我去探索、去做點有意義的事情吧!?」

採訪人/常玉慧、楊逸帆     受訪者/林志育、吳亞軒       撰文者/林郁嘉

 

聚樂邦:創意公民的遊樂場

對於大學青年或者是剛出社會的青年來說,面對踏入的那個大人世界,心中往往仍保留著童心和熱血。腦中常常不停想著:「除了讀書考試、上班下班、工作賺錢,這個世界應該還有更多事情等待我去探索、去做點有意義的事情吧!?」話雖如此,該做什麼才好?許多公民參與或是公益行動門檻都不低,難道沒有輕鬆又寫意的方式可以參與,同時又能確保自己的輕鬆不會造成別人的負擔?

看見這樣的需求,聚樂邦於是應運而生!聚樂邦是一個服務和培育「創意公民」為主軸的設計公司,他們想藉由文創產品、遊戲體驗、新媒體等多面向的嘗試,用青年得以輕鬆參與的方式,來實踐新世代的社會創新。

 

聚樂邦的起心動念-兩位共同創辦人的理念與故事

聚樂邦的兩位共同創辦人林志育與吳亞軒,各自有著不同的生命經驗,但卻同樣經歷迷惘、看見更多青年的迷惘,因此選擇親手打造一個友善的環境!

 

林志育與創致工作室

志育在大學的時候,曾經聽見身邊的朋友一段討論未來的對話,朋友因為不知道未來想要做什麼,於是想去考研究所,只因為身邊的同學們都去考研究所了。他聽見後覺得很恐怖,為什麼人都已經唸到了大學、而且是臺灣還不錯的成功大學,但最後人生的決定卻選擇跟著身邊的人或社會的價值觀,而不是自己的價值觀?

於是志育開始在校園行動,從舉辦雜誌、拍電影、辦理工作坊,期待能夠在當時保守、有著名校包袱的校園環境中,鼓勵人們去嘗試和創新。在辦理工作坊的過程中,他覺得很感動的是,有學生因為參與了這些行動,而有所反思更認識自己,如有位同學發現自己喜歡跟人社交,所以在活動後慢慢往這個方向發展,去參與各式活動、在社團扮演公關的角色。

畢業之後,志育曾經在公司做行銷企畫的工作,但覺得找不到自己的熱情,似乎只是在賺錢,於是開始參與工作外的聚會,之後在2013年找了同樣關心教育的夥伴一起創業,成立了創致工作室,繼續做大學就開始嘗試在做的事情:融合設計思考和教育在課程中,引導青年自我探索與嘗試。

 

吳亞軒與來坐夥

亞軒曾經在廣告、媒體與市調公司實習,卻在過程中發現似乎不是自己最喜歡的方向,之後擔任使用者經驗設計師,在2014年與哥哥經營了共享空間來坐夥,並在那裡遇見了志育,於是他們決定創造一個友善的環境和社群,陪伴青年度過迷惘。

 

聚樂邦的定位與實踐

關於聚樂邦的角色,志育說:「相對於創致工作室比較像是自由的講師、接案者,可能因為課程的結束而讓參與者失去社群連結或是減低改變的意願或是熱情,聚樂邦希望成為能夠永續經營的環境,讓友善青年的社群可以持續存在,因此從創致到聚樂邦的過程,經歷了角色的變化,從自由課程規劃者變成環境的建構者。

在聚樂邦這個環境裡,提供了如健身房有的器材工具、教練、夥伴,而究竟會怎麼運作呢?

亞軒提供我們聚樂邦的具體想像:「來的人可能在工作中不知道生活的意義,這時候可以跟教練對話,如可能有人喜歡的事園藝和烹飪,更深的原因或許是對於自主生活的渴望、對於自我實現熱情。」這是在一般生活中少見的,因為我們很少有機會放慢腳步去傾聽、理解和反思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以及需求。

在這些努力的過程中,除了心中的初衷與親身的實踐,在兩位共同創辦人的創業歷程中,也曾經歷挑戰與質疑,也因此有了些反思與成長。

 

創業過程的篳路藍縷與反思:堅持的力量

創業的過程並非一直如此順遂,如志育提到創致曾經經歷過拆夥、夥伴間對於目標不同的爭吵,也曾經遇過不得不兼職才能把工作持續下去的辛苦過程,甚至會想為什麼自己要這樣做下去?而面對這樣的自我質疑,他分享夥伴楊瑄明曾經說:「有時候放棄其實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因為當你已經累積很多你覺得很有價值跟真的很棒的事情的時候,你看著他就因為你現在的一個狀況就被抹滅掉了,那難道之前這樣的一些經營就會隨之而飄散嗎?」,而這段話一直激勵著志育在這條顛頗的路上堅持著。

因此志育會想要盡力撐下去,或許會有社會和現實的壓力,可是會期待當一些基本的條件滿足之後,用剩下的餘裕,去追尋自己真的喜歡的東西。而在這段辛苦的過程中,他認為很珍貴的是,可以讓自己發現真正想要的那個方向跟真正希望能夠解決的問題。

 

與家長的互動與對話

面對創業的高風險,家人無可避免的會有所擔心,面對這樣的焦慮,亞軒說「我相信父母都需要一些時間,去理解小孩子到底是在做甚麼?這是真的是他想要的嗎?他也會擔心,所以反而是我在實驗的過程中,要慢慢讓他看到我的轉變。」

因此共同主持人玉慧想提醒家長們「有時候對於孩子正在尋找自我實現的過程,要有一點耐心、有一點等待,太早給孩子答案,有的時候未必是好事!因為他們是獨立的生命個體,有他們想要創造的價值。」

 

他們想向家長說

志育也從自己的教學經驗反思「有時候你明明知道他這樣做下去會跌倒,可是你知道你扶她一把,不見得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它會失去了很多學習的經驗,那我覺得對父母親來說也是一樣,有時候你知道孩子做這件事情,可能在自己的經驗中他就是會跌倒,但或許孩子有他想要的方向,跟自己的經驗不一樣的方向,那或許就能夠讓他創造出屬於自己寶貴的生命經驗,而我想這件事情是值得被期待、被創造的。

亞軒更提出對於家長期待、對於成功定義的不同可能性,或許未必是傳統定義上的賺大錢,而可以對成功有著更寬容的定義:當大家都在做自己適合的事情,並且做的很快樂,也可以影響別人的時候,我覺得這是這個時代也許是新的另外一種成功的定義,這是我希望可以跟家長們一起分享的。

這樣對於成功與價值反思的觀念,也呼應了聚樂邦成立的初衷以及期待創造世界的樣子。

 

最深的展望:打造多元開放的環境

志育也曾說過,他認為人一生的志業,是找到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而那些事情又能為社會帶來價值,不用服膺於社會的期待,追求他人眼中的功成名就,而是探索自己喜歡的面貌,並活出那樣的自己!

從志育和亞軒的話語中,我堅信他們已經在實踐志業的路上,也期待透過環境的塑造,陪伴更多人找到自己的志業並帶著熱情實踐,正如聚樂邦的網站上寫著「我們擁抱開放、擁抱創造,我們尊重任何形式的意見和想法在這裡進行碰撞和交流。我們致力於創造一個創意友善的空間,讓所有的創意公民可以在這裡找到一個家。」

 

本文內容編輯自教育廣播電臺節目「教育行動家」。

 

這是志育跟亞軒的合照 ↓

我們第一次合作辦理社會探險隊(以創致工作室名義、為聚樂邦的前身) ↓

 

想要了解聚樂邦

收聽廣播電臺節目「教育行動家

──

作者:林郁嘉

相信人的可能性,能透過實踐產生漣漪去影響社會。喜歡感受、書寫、傾聽、分享、閱讀。期待成為真誠、溫柔而堅強的人,也希望能成為溫暖的避風港,守護和陪伴認真生活的人。(amy30224123@gmail.com / FB 林郁嘉)

 

ˊ執行編輯:王穎勳、王信惠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