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們!讓焦慮遠離你:將「問題」轉念成可以解決的「狀況」

問題和狀況最大的差別,就在於面對問題時,是不是一直緊抓著問題衍生出的那些情緒,例如恐懼和擔憂。

大樹喜歡在講座中,跟家長討論實際的問題。有些家長覺得自己有問題,孩子的問題都是自己造成的。例如有的家長會說:「我的孩子很沒有安全感,是不是因為我忙著工作,沒有時間陪他?」有些家長則是覺得孩子很有問題,努力想要解決孩子的問題。例如:「我的孩子都不吃飯,他好小一隻,雖然醫生檢查都說沒有問題,可是我還是擔心他,是不是那裏有問題?」(提問的家長看起來也是很小一隻)這兩種狀況,可能讓在場的人,也跟著擔心焦慮。

其實沒有問題,就意味著停止成長。人只要活著,就會有問題。但問題本身並不是問題,而是我們看待問題的態度,讓我們開始有了問題(好像繞口令…)。例如有的家長覺得自己不夠好,沒辦法給孩子需要的。但也有家長覺得自己不用太好,孩子壓力不會那麼大,如果孩子真的需要,可以跟許許多多的貴人學習。為人父母的不夠好,真的會是一個問題嗎?例如孩子沒有安全感,可以說是孩子有問題,不夠獨立太黏人了!但也可以說是孩子懂得找別人來幫忙自己,保護自己,可以請別人幫忙也是一種能力啊!孩子沒有安全感,真的會是一個問題嗎?

 

面對問題時,應勇敢正視和解決,而非憂慮

分享這個想法,並不是過於樂觀的忽略問題,而是當問題發生的時候,我們的態度是什麼?可以做什麼回應呢?其中一個方法就是,把「問題變成狀況」。舉個例子。「我的孩子都不吃飯,讓我好擔心,我已經試過了很多方法,還是沒有用,我已經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了,唉…」這些擔心憂慮的想法,就是問題。「我的孩子吃得很少,不過我有發現,他活動量夠的時候,比較餓的時候會吃得比較多,我會觀察他每周、每月吃了多少量,也觀察孩子喜歡那些食物,不喜歡那些食物……」這就是把問題變成狀況,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受到那些因素的影響,再一次又一次嚐試看看,可以如何調整。

問題和狀況最大的差別,就在於面對問題時,是不是一直緊抓著問題衍生出的那些情緒,例如恐懼和擔憂。如果把問題當做狀況,沒有好壞對錯,只需要去面對事件本身,做目前可以做到的,避免過於擔憂,甚至是耽溺於在擔憂的感覺當中。經常把事件當做是問題,則是讓自己沈浸在,事件延伸出來的想像裏,例如擔憂、操心、焦慮、害怕、恐懼…。例如害怕孩子沒有好好吃飯,會營養不良,會長不高,會影響孩子未來的成長與學習…。

那些想像也包括怪罪自己,怪罪別人,怨天怨地,希望事情符合自己所期待的,或是希望事件是自己能夠完全控制的。例如覺得自己是不是那裏沒有做好,才會讓孩子變成這樣(怪罪自己);都是長輩和先生不配合,才會讓孩子變成這樣(怪罪別人)。要能夠做到把”問題變成狀況”的重點,就在於放掉那些令人擔憂恐懼及負面的想法。

 

放下自己的憂慮,讓正向光明的力量充滿全身

如何放掉呢?邀請讀者做一個「放下和允許」的練習:當讀者意識到自己又沈溺在那裏想像和擔憂時,找到安靜不受干擾的空間。做幾個深呼吸,先讓自己放鬆下來,感覺一下自己的身體,感受身體每個地方的感覺,那裏是緊的? 那裏是鬆的? 那裏是冰冷的?那裏是溫暖的?那裏是暗沈的?那裏是明亮的?那裏是沒有能力量?那裏是有能量的?

把正向的感覺(鬆、溫暖、明亮、有能量的)慢慢放大,允許它擴散到全身,連結到每一次的呼吸,充滿身體的每一個細胞,當你慢慢可以感覺到自己的身體是穩穩的待在那裏時,開始去看著那些想像和擔憂,它們是不是開始變得不一樣了?允許它來,同時也允許它離開。也允許自己的不允許。慢慢放下,如果你還是放不下也沒關係,就只是看著它。等它準備好了,被你看夠了,它自然就會離開。或許你也可以拿著一支筆,想像它就是你的想像和擔憂,當你準備好時,你的手就會打開,放掉它!

祝福讀者,可以練習做到把問題變成狀況,把問題放下,在狀況中,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

下一篇的實作練習,請看〈我的孩子為什麼不吃飯?─把問題變成狀況實作練習〉

 

Photo:Alex Ortlieb ,CC Licensed.

執行編輯:王信惠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