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孩子討論死亡? 不迴避,從「植物」入門是最好的方式

死,雖然是社會忌諱的話題,但談論生命教育,就不能避談死亡。到底該如何與孩子談論死亡?談論時父母又該注意什麼地方呢?

死,雖然是社會忌諱的話題,但談論生命教育,就不能避談死亡。到底該如何與孩子談論死亡?談論時父母又該注意什麼地方呢?

 

傳統社會將死亡視為禁忌話題,長期投入生死教育工作的南華大學兼任教授紀潔芳觀察,很多人忌諱和小孩談死亡,「不曉得要講什麼?怎麼講?」以為不和孩子談,他們就不會擔心,於是很多大人會跟孩子說:「阿公睡著了」或是「阿嬤去很遠的地方旅行」,甚至是「你長大後就會知道,現在不要問、也不用問」。


旭立心理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黃柏嘉還記得自己念小學三年級時,最心愛的鸚鵡放在門口,他看到有許多血跡跟遭破壞的鳥籠,疑似遭到野貓的攻擊,但他媽媽堅持說:「小鳥是跑去找牠的媽媽了,」並且不允許他因此而難過,要他開心的祝福牠。

 


談死亡,需配合孩子的認知發展


高雄市張啟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許禮安建議,若長輩生病住院,不妨適時帶孩子看望長輩;有些人可能覺得醫院環境不適合小孩探病,但「讓孩子跳過長輩生病住院的過程,最後直接討論喪禮,等於是丟個震撼彈給孩子」。


在6歲以下孩子的認知裡,死亡只是暫時受傷、是可以恢復的。


黃柏嘉分享一個例子,有個4歲男孩是阿公一手帶大的,在阿公的喪禮沒什麼太大反應,最後跑去踢阿公的棺材,大人見狀大罵,細問之下才知道孩子以為「這樣子亂踢,阿公會起來罵我。」因為孩子以為死亡只是暫時的,當他們知道不會再恢復時,會非常驚訝、產生焦慮。


黃柏嘉建議,配合孩子認知和情緒的發展,用他能理解的方式和他談死亡。剛開始先從簡單的聊起、講入門就好,重點是不迴避、坦然的接受孩子問問題,確認孩子想知道的是什麼;爸媽不用一次就想把死亡談得很清楚、透澈,只要回答孩子想知道的層次、當下能懂的狀態就好。


研究也顯示,當大人所講的死亡內容遠超過孩子想了解的,孩子會感到過度焦慮,甚至出現失眠、退化的行為。

 


照顧孩子的前提是先照顧好自己


大人可以如何與孩子談死亡呢?紀潔芳指出,大人可以和孩子談死亡是指,「一個人的身體永遠停止工作。」黃柏嘉也建議,可以和孩子談「不會再繼續」的「結束」概念。


紀潔芳建議,除了鼓勵孩子說出內心的感受和恐懼,大人也可以坦誠表達自己的悲傷及對死者的思念,討論的過程中,記得告訴孩子他是被愛的、被支持的,適時給予擁抱、握手。


最後,黃柏嘉提醒,很多家長把焦點放在孩子身上,忘記照顧好自己的內在感情或迴避正視自己的情緒,「大人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才有能力照顧其他人的情緒,」不致於讓自己的害怕或焦慮引發孩子的負面情緒。

 

紀潔芳教你用書本談死亡


1.生命理念建立:《精采過一生》、《一片葉子落下來》、《獾的禮物》、《花婆婆》等繪本,自然書《生命有多長》,《哆基朴的天空》動畫電影。


2.祖父母或家人過世:《爺爺有沒有穿西裝?》、《阿嬤‧再見》、《豬奶奶說再見》、《好好哭吧》、《爺爺的牆》、《馬提與祖父》、《想念外公》、《地球的禱告》、《好好哭吧!》、《再見,愛瑪奶奶》、《牛奶糖樹》、《葬禮之後》、《你到哪裡去了》、《天使的花朵》等繪本,《媽媽的臉》、《生命的樂章─人生四季之歌》等短片。


3.寵物死亡:《毛弟,再見了》、《小鳥,再見!》、《想念巴尼》、《我永遠愛你》、《再見了,麥奇》、《再見斑斑》。


4.同學過世:《小魯的池塘》。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