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大法則找支撐, 蠟燭不再兩頭燒

多頭燒的職業婦女的確相當辛苦,《未來Family》特別採訪了多位奮力兼顧家庭與工作的女性,分享她們多年實戰經驗,歸納出7大實用法則,提供讀者參考。

多頭燒的職業婦女的確相當辛苦,《未來Family》特別採訪了多位奮力兼顧家庭與工作的女性,分享她們多年實戰經驗,歸納出7大實用法則,提供讀者參考。


1分段完成家務工作


知名親職作家蔡穎卿每天在工作室從早忙到晚,工作長達12個小時,家務依然不假他人之手,她認為,用分段的方式完成家務,會愈來愈省力。


「我會先去想到未來(的畫面),用扮家家酒的心去完成,」蔡穎卿早上出門前,會先把餐桌鋪好、碗筷杯盤擺好,晚上一回到家,印入眼簾的是一片整齊且賞心悅目,她從容的從冰箱拿出食物,熱一下,5分鐘內晚餐上桌。吃飽飯,先生幫忙倒垃圾,她則順手把地板擦一下;通常她等先生洗完澡才去洗,就可順便把浴室刷洗一遍,再用紙巾把水龍頭擦拭得亮晶晶,隔天一早起床時,迎接她的浴廁就像是五星級飯店,乾淨清爽。她一星期會選一天擦窗戶,讓家裡保持窗明几淨。


法國巴黎人壽中國區總負責人李崇言也運用同樣模式,她工作相當忙碌卻能每天回家煮飯,在30分鐘內完成四菜一湯,箇中祕訣就是利用週末下午,分批準備食材與醬料,週間即可快速變化菜色。

 


2 善用社會支持系統

台北市立大學社會暨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黃煥榮曾做過一項研究,他發現,愈能善用社會支持系統的女性,職場成就、升遷表現則愈高。所謂善用社會支持,不只是請另一半或娘家幫忙,有時候可付出一些成本,例如透過金錢委外。


友緣社會福利基金會副執行長黃倫芬觀察近年來,有些都會區的職業婦女逐漸「不在意社會眼光(例如煮飯、打掃等傳統認知的母親角色)」,把部分家庭勞務分擔出去,例如透過彭婉如基金會居家服務,每星期花點錢請家事清潔員來家裡打掃、煮飯,有些媽媽則固定向社區內的小餐廳訂晚餐,約好時間送到家,或請孩子下課或老公下班後繞過去拿,如此,不必外食,全家人也可一起吃熱呼呼的晚餐。


社會支持系統除了外部,也包括公司內部,例如渣打銀行商業銀行事業處負責人莊慧玫及微軟台灣區人資長邱紫筠,在公司內辦很多活動,透過資深女性同事分享家庭照料與育兒經驗,幫助同事兼顧工作與家庭。

 

3提早訓練孩子獨立,別事事要求100分

育有一子一女,經歷過工作家庭兩頭燒的臉書營運長雪柔.桑德伯格認為,身為父母不可能控制所有的變數,習慣事先規劃、鞭策自己的傑出女性可能很難接受自己當了媽媽後,生活上的混亂,不要堅持難以達到的標準,追求完美總是令人挫折,最壞還可能造成停滯癱瘓。也因此,她在辦公室內掛著一張醒目海報,上面用大紅色字體寫著:「完成比完美更重要」,作為自我惕勵。


中研院院士周美吟不論家庭或研究工作都表現稱職,她認為,轉換到媽媽這個角色時,要練習「挑大的看,生活細節就不要要求太完美。」她花很多時間陪孩子練琴,引導孩子培養興趣,生活方面,她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訂下生活規則,幾點睡覺、吃飯等,讓孩子從小就學會自律與獨立,在孩子摸索的過程中,媽媽要降低標準,例如孩子自己綁鞋帶綁得歪七扭八、吃飯灑滿一桌時,不要苛責,放手讓孩子練習。漸漸地,媽媽身上的工作也會愈來愈少。

 


4 將時間重分配


時間管理很重要,但不表示職業婦女非得竭盡所能用盡一整天,而是採取重質的方式,適時調整工作時間。


弘道老人褔利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常利用晚上回家繼續加班,但三個孩子陸續誕生,她只要一開電腦,5歲的兒子就像蜘蛛人般黏在她身上,根本無法工作,於是,她決定晚上不工作,專心陪孩子玩、睡覺,睡眠充足,隔天可更早起工作,或利用搭高鐵的時間打電腦、處理公務。


同樣是職業婦女,黃倫芬也曾遇過來自工作與家庭的掙扎,她孩子念小學時每天4點就放學,「每當工作到4點左右,我就很想回家幫孩子準備點心,因為小時候,我媽媽就是這樣做,」這使得黃倫芬一度自責。後來,她調整輪值休假,固定休星期日、一,這麼一來,至少一星期有兩天可以給孩子做點心吃,「我的情緒就比較平衡一點了。」


5適時「示弱」,以柔引剛


隨著社會快速變遷,男性的角色也在改變,愈來愈多男性願意擔起更多家庭照料工作,例如在某教育基金會工作的林育如不諳廚藝,平時先生負責煮飯,有一天,她跟6歲兒子在聊天,她對兒子說:「你以後長大也會結婚,娶太太、生小孩,然後當爸爸……」沒想到,兒子回她:「我才不要當爸爸哩。」
「為什麼?」林育如疑惑。


「因為當爸爸之後就要趕回家煮飯啊……,」兒子童言童語,快嘴回應。


我們期待愈來愈多男性願意跟太太共同分擔家務、照顧孩子,但不可諱言,許多男性即使已具反省力卻仍深受傳統制約,需要女性以柔引剛,換取協助。
「建議女性練習呼救、適時示弱,要把自己當人,而不是當女超人,」袁瑋發現,很多來門診求助的女性從小自律甚嚴,學業成績好,工作表現也佳,不喜歡成為別人的負擔,樣樣事情一手包,「很ㄍㄧㄣ,不善於求援,面對先生也不會放軟身段。」無形中,女性把愈來愈多壓力與責任往自己身上堆。


「女性經常把工作模式帶回家,」黃倫芬在諮商場域內也有同樣的觀察。尤其是都會型的女性,聰穎獨立,成就感取向較強,被職場訓練講求效率、理性、快速解決問題,回到家如果沒有把角色轉換過來,會變得咄咄逼人,一直處在戰鬥階段,容易給家人壓迫感,「會失去媽媽的溫度,」黃倫芬認為,媽媽這個角色應該是感性的、講求關係的,就像小鳥銜草做窩築巢,需要時間與耐性,一針一線編織出充滿愛與溫暖的家。


前主播林書煒就經常以溫柔換取老公幫忙。家裡燈泡壞掉,她一開始請水電工,後來發現換燈泡很簡單卻要花600元,獨立慣了的林書煒乾脆自己換,幾次後,她發現:「我怎麼對老公這麼好,不行,這樣會讓男人沒事做。」於是她改採溫柔攻勢:「爸爸(指先生蔡詩萍),燈泡已經壞三天囉,可以幫忙換嗎?不然女兒的眼睛會壞掉喔!」這招果然奏效,蔡詩萍立刻去換燈泡。

 


6 少自責,多自我察覺


很多憂鬱情緒來自負面的自我對話,例如:「我怎麼這麼沒責任感,不能親自帶孩子」、「當媽媽的怎麼可以不煮飯」、「又得加班,我真不是一百分的媽媽」等,袁瑋提醒職業婦女多自我察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懂得分辨社會的想法或眼光未必是真的,「多跟能支持自己的女性朋友相處,媽媽的情緒往往主導一家氣氛,媽媽愈能開心做自己,孩子就會愈開心。」


減少自責很重要,黃倫芬發現,有時候,孩子提出一個需要,例如想吃媽媽熬的熱湯,職業婦女通常會馬上想到是自己的錯,做得不夠,「這是思想的毒,要知道那是孩子的需要,不是自己的錯,如果跟自己有關,不妨想想可以怎麼做讓孩子更好,而不是馬上檢討自己,不斷自責。」

 

7每天或至少每星期一次,為自己做一件事

 

自我察覺,也包括身體的感覺,練習放鬆很重要。


「家,是從夫妻關係開始,」黃倫芬發現許多雙薪家庭,夫妻倆平時用盡了氣力在工作與帶孩子,反而忽略經營親密關係,久了變成無性夫妻,成了隱性的婚姻殺手。畢竟對女生來說,長期身體過於勞累緊繃,跟先生親密這檔事,就難免興趣缺缺。


黃倫芬最近在陽台種柚子,每天去澆水、看看植物長得怎麼樣了,「這段時間只有自己跟自己在一起,全然放鬆。」她建議女性要設法讓身心放鬆,找個自己喜歡的事情,例如拿條毛巾做伸展操數分鐘、窩在沙發上發呆、買一把鮮花回家插、去芳香按摩、踩跑步機、跳有氧舞蹈、唱歌或做瑜伽。或者安排每個月一個週末把孩子放在阿公阿嬤家,夫妻倆去公園散步、爬山、約會。


「學會放鬆很重要,留時間給自己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像補充蠟燭的燭蕊,適時補充,可避免被耗盡,」袁瑋提醒。


不論外在環境如何,個人的挑戰在於找到一種方式,去創造有意義的內在生活,美國知名作家伊莉莎白.吉兒伯特(Elizabeth Gilbert)認為,不需花時間達成完美生活的平衡,而是讓自己擁有充滿好奇心與同理心的生活,內心力量會日益強大。奔波在工作與家庭照料的媽媽們亦然,當內心安定了,整個家自然就會產生一股穩定的力量,讓家人感受到滿滿的溫暖與愛。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