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玩的愈多、玩的愈足夠,孩子才能逐步邁向成熟獨立、不失童心的大人!

上才藝課不是玩、買玩具給孩子也是不夠的。從小讓孩子玩夠、玩過癮,有大量的時間、豐富的空間、優質的玩伴、多元的內容,孩子才能好好長大。

愈來愈多的孩子玩不夠。

父母會喊冤說:「孩子要什麼玩具,我都買給他了耶!百元、甚至上千元的玩具,孩子堆的整個房間都是,怎麼會說孩子玩不夠?」

玩不夠,和玩具不夠,是不同的。

我們的童年,沒有那麼多玩具,但我們有大量的時間、充足的空間、加上左鄰右舍的孩子都是我們的玩伴,可以讓我們的想像力發揮到極致,憑空創造出許多玩具和遊戲。

因此即使沒有玩具,還是有很多孩子可以擁有玩的很過癮的童年。

如果讓孩子安排自己的時間表,那麼「玩」應該會超過半天的時間,但偏偏大人過度介入孩子的時間安排,變成玩的時間往往只剩下零星時段。

或是當孩子有任何不如大人所願的行為,大人很習慣用「不能玩」做為威脅或處罰。有加入自學團的孩子跟我分享,過去在學校,因為班上一位同學的行為,老師就處罰全班不準下課,最後整天都沒有下課時間。

 

大人要找到童心,成為孩子的玩伴

對孩子來說,所有地方都是遊戲空間,然而生活在都市的孩子,卻因為安全的因素、社會的常規,不能隨意的在任何地方玩。

有了空間的限制,大人卻沒有覺察,應該要刻意安排孩子有多元豐富的空間可以遊戲,不是只待在家裡、就是只帶孩子去大賣場,就算是出外旅遊,行程也是以大人的角度進行安排。

現代孩子生得少,鄰居又彼此不認識,很多家庭在孩子學齡前,就是大眼瞪小眼的親子互動,如果大人懂得找出自己的童心,成為孩子的玩伴,孩子就不會容易感到無聊。

但我們也發現,有很多的全職爸媽,其實不太知道要和孩子玩什麼,於是從小就幫孩子安排各項才藝課,以為這樣孩子就有玩到,事實卻恰恰相反。

隨手可得的素材、甚至是大人眼中的垃圾,對孩子都是玩具。大人要從孩子的角度,去欣賞他們的創意、想像和創造力。

可惜的是,太多大人嫌這裡髒、那裡亂,要孩子這不要碰、那不要拿,即使孩子用了乾淨的回收物創作了自己的玩具,大人還會嫌它佔空間、礙眼不美觀,要孩子把玩具處理掉。

上述的因素也就造成,雖然現在的孩子玩具很多、選擇琳瑯滿目,但孩子玩的時間被瓜分、空間被壓縮、玩伴愈來愈少、內容愈來愈單一,孩子覺得自己都沒有玩,但大人覺得孩子玩很多的衝突。

過去四年,我們觀察整理了孩子性格發展的四道關卡,分別是:家庭、情緒、人際、學習,如果其中一關卡關了,那麼就會連帶影響到後面的關卡。

現在我們必須再加入一道關卡,成為:家庭、「遊戲」、情緒、人際、學習。

 

玩不夠的孩子,人際關係反而容易出問題

如果孩子從小玩的不夠,這樣的孩子在情緒上容易起伏、人際上容易有衝突、學習上更是容易自行中斷。

也因為玩的內在趨力太強了,隨著孩子愈來愈大,如果大人還是沒有及時讓孩子大量增加玩的時間、空間、玩伴、內容,那麼孩子就會開始在情緒、人際、學習這三個面向「玩」起來了。

孩子會開始玩弄自己的情緒,讓自己的情緒像雲霄飛車般高高低低;同時也會操控別人的情緒,運用自己的行為,讓別人氣的跳腳、等的發慌、急的發瘋、心碎的痛苦。

尤其是看到大人為了自己而喜、怒、哀、樂,竟然成為許多玩不夠孩子的「最好玩遊戲」,而大人始終搞不懂自己已經是「玩具」了,還想要去改變孩子的行為、情緒和態度。

在人際面向中,孩子無法去結識真正的朋友,但孩子仍需要人際互動,所以孩子就會把人際當成遊戲,去戳別人、鬧別人、嘲笑別人,最好逼得對方給他一拳,這樣他就得到了人際互動的目的。

我看在眼裡實在不捨,每個孩子都是需要朋友的,但因為玩不夠,孩子開始玩起人際衝突,來得到小小的被關注的滿足,長期下來對於孩子的人際關係,是相當嚴重的耗損。

而在學習的面向中,孩子的心思一直想要玩,所以練就了一身好本領,像是假裝認真在聽,但實際上卻放空、任想像力在頭腦裡奔馳;或是拿起手上的筆、橡皮擦,就變成大空梭、宇宙飛船;或是書本上的文字和圖片,就成了孩子的著色本。

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只在想、只在問:「什麼時候可以下課去玩?」這樣的孩子,大人去談他的專注力、是否過動都是無效的,因為根源在於孩子玩不夠呀!

孩子在從個體練習邁向團體的過程中,很重要的時間常規、地點常規、物品常規建立,也會因為玩不夠而產生衝突。

在時間常規中,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但孩子只想玩,所以穿個衣服也在玩、穿個鞋子也在玩、刷牙洗臉也在玩、連要睡覺了也繼續玩,進而引發親子間的對立和衝突。

在地點常規中,不同的地點會有不同的行為守則,但孩子只想玩,所以走在路上不顧安全只想玩、搭手扶梯無法站穩踏階只想玩、搭捷運不握緊扶手卻想爬桿。

在物品常規中,每樣物品有其設計的功用,但孩子只想玩,所以椅子不拿來坐而是用來玩、鉛筆盒不拿來裝筆而是用來玩、水壼不拿來裝水而是用來玩。

愈沒有玩的時間、空間、玩伴和內容,孩子就將生活其他的縫隙拿來玩,但如此零碎片段、偷偷摸摸的玩,始終無法滿足孩子的遊戲需求,讓缺憾愈來愈大。

 

被嚇大的孩子?被安排的孩子?

玩不夠的孩子,當中有一部份是「被嚇大的孩子」、另一部份則是「被安排的孩子」。

於是當大人真的提供了孩子時間、空間、玩伴和內容時,被嚇大的孩子不敢去玩,他們很擔心這是大人設的局,他們一玩可能就中招了,所以就算所有的同學都在玩,被嚇大的孩子就會遊走飄移,不敢放心去玩。

而被安排的孩子,就會一直嚷嚷:「好無聊喔!」「現在要做什麼?」「沒有玩具好玩的!」即使五分鐘前,一團紙球就讓孩子玩了一節課,但孩子長期被大人安排,等到有了真正玩的時間,孩子反而不知道該怎麼玩。

玩不夠的孩子,每天一直長大。

於是我們就會看到愈來愈多的國中、高中生,瘋狂地玩著小學孩子的溜滑梯、盪鞦韆;我們會發現愈來愈多的大學生、成年人,在夜店、PUB尋求人際的遊戲;或是用飆車、吸毒、鬥毆來尋求刺激感,滿足自己玩不夠的缺憾。

從小讓孩子玩夠、玩過癮吧!

上才藝課不是玩、買玩具給孩子也是不夠的。

讓孩子有大量的時間、豐富的空間、優質的玩伴、多元的內容,小時候玩的愈多、玩的愈足夠,隨著身心的成長,孩子才能逐步邁向成熟獨立、同時也不失童心的大人喔!

 

Photo:Nick Ledford, CC Licensed.

執行編輯:許資旻、王信惠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