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應是孩子情緒表達的出口,若父母在他們陷入情緒時逃開或責罵,那家對他們來說還有什麼價值?

如果我們不願意讓孩子們在家裡得到適當的情緒宣洩,他們是否無處可去?因此,只要我還能抓住理智,就會不斷提醒自己:如果我不包容他們,誰會?
  • 文/ 醜爸
  • 2016-01-11 (更新:2022-01-13)
  • 瀏覽數22,869

我們通常都以「心理」的角度來看「孩子情緒發洩」,因此會鼓勵家長不要去壓抑孩子的情緒:想哭就給哭,或者是循循善誘幫助他們找到替代方案…...這樣孩子能擁有較為健全、健康的心理,甚至提高挫折忍受力,當然也能增進親子關係。

這聽起來很美好,但對於「哭聲忍受力」甚低的我來說,上述的理由常常不夠給力,無法讓我堅持住而開始想些旁門左道讓孩子早點「收工」,好不用受魔音穿腦之苦…...然而當孩子年紀漸長,哭聲不是他們主要表達情緒的管道時,我開始嘗試用「社會/人際關係」的角度看待他們的發洩,卻有了不同的體悟:

家庭,自幼理應是孩子情緒的出口,如果持續被禁止在家擁有表達情緒的權力,他們漸漸地就會尋找其他出口—例如,在學校出現行為問題。漸漸地,到了青少年時期,同儕就成為唯一「懂他們的人」。但麻煩的是,無論是師長還是同儕,甚少人有那個能力及意願,無條件包容我們孩子的情緒。

 

如果我們不願意讓他們在家裡得到適當的宣洩,他們是否無處可去?

因此,只要我還能抓住理智,就會不斷提醒自己:

如果我不包容他們,誰會?

如果我不接納他們,誰會

如果他們在家裡不能哭、發洩,哪裡可以

如果連這點都做不到,那家對他們而言有什麼價值

如果我在他們陷於情緒中時選擇逃開,那這爸爸對他們而言有什麼意義

 

這一連串的提醒,幫助我儘量做到讓孩子再多一分鐘,表達他們的情緒。我知道,少這一分鐘,你們仍舊是很棒的孩子,還是會交到超酷的朋友;我也從不擔憂你們將因此有什麼心理創傷、或是缺乏安全感什麼的。

你們不需要這一分鐘,成為理想中的好孩子;但我需要這一分鐘,學習做你們理想中的好爸爸。

 

晚安,親愛的孩子們。

 

 

Photo:Ciprian Silviu Ionescu,CC Licensed.

執行編輯:黃琛為、陳若雲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