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培養出未來的人才,不能不認識PBL學習法!

PBL學習法強調自主探究和合作來解決問題,從而學習潛藏在問題背後的科學知識,養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PBL自19世紀以來逐漸走紅,不但為世界知名大學所用,到了21世紀更快速地在美國高中擴散,目前全美已有五千所高中採用PBL學習法,成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新趨勢。先前<未來Family>雜誌2015年10月份的封面故事報導過的美國矽谷ALTSchool,也是採用PBL學習法。


 

什麼是PBL?


PBL指的是「問題/任務導向學習」(Problem/Project -based learning,PBL),它是以現實世界為基礎,並且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式。 PBL 將學習與重大的任務或問題掛鉤,使學習者投入於問題中;PBL會設計真實性的任務,強調把學習設置到複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景中,通過學習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來解決問題,從而學習潛藏在問題背後的科學知識,養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其中美國高中也有實際案例:美國聖地亞哥 High Tech High 校長暨基金會執行長 Larry Rosenstock 在2008年來台演講,分享 High Tech High 能在美國成功的三個主要教學概念: 個人化 (Personalization)、成人環境的連結 (Connection with Adult World) 與專案教學法 (Common Intellectual Mission / PBL)。Larry 認為未來教育應兼具想像力、科技及感覺等元素,並且認為教育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保有童年的快樂。在 High Tech High 的校園裡,學生不需要帶課本,所有學習課程全部數位化。其中,老師扮演著顧問的角色,讓學生以專案式學習 (PBL Project Based Learning) 的方式,接觸各種不同領域的知識,並透過多元化同僚和校外學習,發掘自己的潛能,激發學生未來必備的關鍵能力。 

 

PBL的發展簡史


最早於1900年代由教育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提出,他認為教學不應該以講課為主要教學方式,而是應主張「做中學」,即在行動中求知,知識也隨著行動而完成,知與行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杜威的教育哲學觀在他生前並沒有獲得重視,但是卻在百年後的今天爆紅。近年來更陸續有研究指出,PBL學習法可以全面提升中學生的科學成績,並且有大學醫學院學生的學習效果。

 

例如:在美國喬治羅卡斯教育研究所(The George Lucas Educational Foundation ,GLEF)執行了「行動習知(Knowledge in Action,簡稱 KIA)」 研究計畫,其實驗結果顯示,嚴謹的 PBL 課程,在教學效果方面呈現出優於傳統教學的效果,是改進學生學習方式與勝任進階課程的重要方法。

 

在1965年,最早使用PBL學習法的是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學醫學院,而全美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學在1985年所做的醫學教育改革中,在創立New pathway(以解決問題(problem-solving)和病例(case-method approach)作為基礎的學習方式)時,也正式引進PBL學習法;一直到1991年,美國有70%的醫學院已經採用PBL學習法,於90年代後,歐洲部分醫學院也開始進行PBL課程試驗;在亞洲,香港大學醫學院也於1997年開始採用PBL學習法,而台灣的台大醫學院則是在1992年最早開始採用PBL教學,後來陽明大學醫學院、長庚大學醫學院、輔仁大學、中原大學、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等,也陸陸續續開始採用並精進PBL學習法。

 

美國醫學院教授巴洛斯(H. S. Barrows),曾將其應用在醫學院的學生訓練方面,他發現此種學習法對於培養學生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上,效果相當顯著。此類教學法出名的包括荷蘭頂級大學馬斯特里赫特大學等世界著名院校。

 

而PBL教學法對教師本身的素養與教學技巧有很高的要求,教師從教學者變成引導者的角色,因此教師需要熟練並掌握相關領域的知識,同時必須具備相當的問題解決能力,還必須懂得靈活地運用知識、嚴密的邏輯思維與良好的組織管理能力,讓學生能在互動中寓教於樂,這樣才能夠引導出好的PBL學習法。

 

 

PBL的教學法是一種跨學科統整的學習方式,學習的優點可以歸納為:

1. 激起學生學習動機:學生從活動中有參與感和成就感。
2. 培養高層次思考能力:學生從缺乏結構的問題中,透過討論可激發學生批判和創造思考能力。
3. 強化學生後設認知能力:學生從界定問題、蒐集資訊、分析資料、建立假設、比較不同解決策略過程中,可以訓練學生不斷反思學習能力,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
4 .真實情境運用:學生從學習活動中所習得能力,有助於其未來實際情境的應用。

 

 

而PBL學習法的學習階段則又分成以下七特點:

1.    問題解決 (Problem-solving)
2.    以實例為基礎 (Case-based)
3.    自我學習 (Self-directed)
4.    小組討論 (Small group discussion)
5.    引導老師的協助 (Tutor-assisted)
6.    自我評估 (With self-assessment)
7.    發展人際關係技巧 (Developing interpersonal skill)

 

 

台灣高中階段最早引進PBL教學的共學團體─人文無學籍行動高中

 

為了開創公辦民營的人文國中小有向上延伸高中的機會,2008年我出任人文行動高中的籌備處秘書,並開始研究美國創新學校的發展模式,積極尋找行動高中辦學的機會、校地、法規、制度、資金、未來特色、經營方向、學校計畫書、課程發展與募款等等解決方案; 過程中,我曾受限於高中95課綱與98課綱的大量的知識套裝學習架構,一度困擾於找不出創新的自由空間,適逢人文視導─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的游家政教授,他告訴我:「何不先把高中課綱、課本等放下?不就有完整的自由空間,去思考未來要用什麼方式,才能培育出想要培育的人才,這才是最重要的。」

 

教授所述真的是一語驚醒夢中人,我的思緒頓時海闊天空,因此我參考了美國福特高中與美國聖地亞哥 High Tech High的實際案例,將PBL行動教學模式放入人文創新的元素規劃中,最後再提案於人文適性教育基金會董事會,並且在楊文貴教授與辦學團隊、家長討論同意後,於2009年,在十個家庭勇敢的支持下排除萬難地正式成立了人文無學籍行動高中,這所行動高中以「未來學校」、「行動高中」與「無學籍共學」的新概念,將課程分為「基本能力之通識必修課程」和以學生個別能力發展之「任務導向之行動選修課程」。

 

此教育制度的主要的理念核心是─重視孩子的「適性發展」並且建立「身心靈之生命、生活、生涯輔導機制」和「整合企業及社會資源量身訂做行動任務學習專案」,讓學生透過此資源進行整合合作機制,大量與國際及社會資源連結,發展多元系統動態學習機會,透過不斷地參與環境變動的實習,培育快速適應環境變動的敏感度和應變能力,並且培養以創意進行「複雜」問題解決的能力。如今,行動高中PBL實驗教育模式發展更為完整,已經向下延伸到人文行動國中。

 

教育部更於2012年6月通過公告「國民教育階段辦理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準則」及「高級中等教育階段辦理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辦法」,正式申請人文無學籍行動學苑100A團獲得宜蘭縣政府許可,得以進行高中實驗教育。2013年實驗教育三法立法通過,設立了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 後,更完備了大學升學之路,讓學生能在通過大學學測之後,得以憑藉各縣市核發的「完成三年實驗教育證明書」申請入大學。

 

教育部更從104學年度首度試辦特殊選才,針對具有特殊才能、經歷或成就的學生,開放12所大學共53個招生名額,學生只要符合大學的招生條件,可不必經由學測、指考,就有機會進大學。教育部105學年度持續擴大辦理,今年共有21所大學提供151個招生名額招生,各校招生簡章與詳細資訊皆可上大考中心選才電子報上查詢。

 

大考中心選才電子報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