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孩子怕黑的感受

對於孩子來說,除了害怕大人的權威外,大概就是對於未知世界的心生恐懼。

文/陳櫻慧

 

不同階段有所不同

 

對於害怕的感覺,並不陌生,因應不同階段,害怕的事物也會有所不同。對於孩子來說,除了害怕大人的權威外,大概就是對於不理解的抽象事物所心生的恐懼,不論是陌生的地方、看起來好高大的人群、突如其來的聲音……都曾經是讓我的兩個孩子會感受到害怕的情況,女兒打從出生,對轟隆雷聲或鞭炮聲就特別敏感,總因此哇哇大哭;還在認知階段的兒子,對細軟的沙子、海水,也特別排斥。當然,有時候孩子的害怕,也是藉由大人的反應而學習來的,像是若突然停電,大人直覺喊著暗暗地好可怕,孩子也從中學習到原來他需要害怕"暗暗的"這件事。

 

 

保護的機制

 

害怕的反應,是與生俱來及生命經驗,綜合成為人類保護自己的方法與機制,能有這樣的「提醒」,可以幫助我們適當地遠離危險,但某些害怕或緊張,也可能經由想像與放大而加懼。記得小時候,約莫二年級的年紀,某天午睡醒來後,窗外的天色已轉暗,該是媽媽在廚房炒菜的時間,居然沒有半點聲響,我心裡有點膽怯地起身查看……果然,整個客廳黑漆漆,我趕緊又躲回被窩裡,把頭蒙起來;後來聽到有「悄悄」開門的聲音,心頭忍不住一驚,心想「該不會是壞人吧」,恐懼驅使下,找不到任何棒子或棍子,只好拿著「拖鞋」(沒有錯!打蟑螂的那種)防身,也「悄悄」地開了房門,躲在餐桌下……聽著愈來愈近的「悄悄」的腳步聲,從餐桌下看到一雙腳在眼前經過,我永遠也忘不了當時心臟快跳出來的感覺。

 

「是誰?!」

「啊!!!」

一個粗獷男人發抖謹慎的聲音,還有我的驚嚇尖叫聲,同時間出現!搞了半天,原來是我那年長11歲的哥哥,他居然以為家裡有小偷,而我也以為是小偷闖進門了。

 

神秘未知的想像

 

各種階段的害怕,最普遍及孩子常見的大概就是-黑的安靜,讓各種訊息,包括聲音、影子……都被腦海付諸的「想像」放大!加上它在色彩上的神秘感,還有人類在黑暗裡因視線不清楚所產生的不安全感、不確定性,大人小孩都有或多或少的「怕黑」情緒,面對孩子對「黑」的感受,我們有比他們更多的能量與資源(認知經驗)去面對與處理,所以在同理的狀態下,也可以藉由繪本的共讀及經驗的分享,來陪伴孩子走過這段對黑暗的認知與想像階段。

 

人的害怕可以有多害怕,有時是「想像」讓害怕變得巨大,《大黑狗》(聯經)以具張力的圖像表現,讓半夜在窗外看起來像隻老虎的大黑狗,因想像加諸的害怕,漸漸變成了大象般大小,甚至是暴龍、房子……那麼大。最後小男孩的無懼,看清楚「害怕」的真實大小,也因看清楚了而馴服「害怕」,才發現自己是被放大的想像給奴役。

 

孩子對黑夜最大的想像,就是鬼怪出沒啦!《我要開燈》(青林)作者直接點出除了「黑」之外,最害怕的就是「未知」,更妙的是主角也讓這個「未知」-小鬼怪,來和主角面對面,結果是人怕鬼、鬼也怕人的絕妙安排,用趣味化解恐懼與不安。

 

 

陪你感受夜的黑

 

如果,對於所害怕的事物,有多一層認知上的了解,或是賦予溫暖的詮釋,正向面對了孩子這份說也說不清楚的害怕,是陪伴在他們身邊的我們,可以主動提供的協助。像是來自德國作家所創作的《夜晚會發生什麼事》 (暢通文化),以真實反映,當我們在睡夢中時,現實生活裡會有哪些進行中的活動、工作或景像,提供孩子可以認識的機會(畢竟我們不常帶小孩半夜在外閒晃);而《半夜一點來黑帽族》 (幼獅)則是以歐洲高帽族(Silk hat)來呈現神秘感,主觀看起來好像是非善類的壞人,原來是半夜幫孩子蓋棉被的溫暖天使,衝突性的故事情節,結合了怕黑的心理,讓這份恐懼在轉折的安排裡得到會心一笑的安慰。

 

再不然,就和孩子玩個遊戲吧!《照過來,照過去》(小天下)一起大手牽小手,拿著手電筒,在漆黑裡來趟大探險,發掘原來雖然暗暗的看不清楚,可是透過手裡的光,卻能讓平凡事物也變驚喜發現!

 

 

Photo:Giuseppe Milo,CC Licensed.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