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掉任性,小孩才能學會理財!

「任性」與「自我中心」其實是一體兩面,當我們看到小孩躺在地上哭鬧著說:「我要!我要!我就是要!」大人會覺得小孩任性,但「我要」兩字說明小孩發育不完全,尚未透過教養從大人身上學會「節制」的行為習慣。

曾經參觀朋友的家,訝異地發現朋友家有間玩具房,一整面牆由下而上堆滿了十幾個收納箱,裡頭滿滿都是玩具。如果拿我小時候只有一小~小紙箱的玩具相比,朋友家一對寶貝兒女大概各自都可以玩上我十輩子的玩具,擁有比我十倍幸福的童年。

 

問朋友為何要買這麼多玩具?她說:「我老公看到好玩、有趣的就想買,阻止不了!」所以,到底是誰想玩玩具呢?看來似乎是大人。

 

又有一次聽廣播,有個媽媽分享自己帶小孩去東京迪士尼玩的故事。她說:「小孩的童年只有一次,我存再多錢也買不到親子共遊的幸福回憶,值得!」

 

認真再聽下去,這個媽媽的小孩才一歲半,剛會走路,許多人都說三歲以前的小孩帶到哪玩都一樣,但她卻帶點任性的口吻說:「抱歉,我要留下的,是我個人~的幸福回憶!」

 

 

理財從控制生活下手 別把責任推給專家

 

這真是現代好爸媽的兩個案例,一個捨得花錢讓小孩擁有最好的玩具,另一個願意花時間共創歡樂的親子時光。但這樣的教養模式真的對小孩最好嗎?

 

我不是教養專家,只能從理財觀點來分享我的觀察。我們都說,理財的重點是要學會日常生活的收支平衡,因此,開源、節流與學會控制生活預算是三大要素。如果不要把複雜的「投資」行為放進來,「理財」就是管理金錢,目標是要達到生活收支平衡而已。很簡單,對吧?應該不需要花錢再去學深奧的金融學問吧?

 

但每年到寒暑假時,非常多的金融機構都會開設小小理財夏令營,打出類似巴菲特兒童理財、讓小孩從小贏在理財等誘人口號,吸引家長帶孩子們來學理財。如果理財只是管理金錢,誰最有資格讓小孩學會這一件事情?

 

當然是父母!

 

為何許多父母還要花錢送小孩去學理財呢?第一,父母可能自己教不好;第二,父母期待小孩超越自己,變成未來的巴菲特。

 

關於第二點,許多父母可能誤把「投資」當「理財」,所以渴望透過財經專業人士把小孩變身投資達人。但這一點可能是想錯了,而許多金融機構正是希望更多人搞混,這樣才能多理財、多買金融與投資商品讓銀行自身賺大錢。

 

 

需要、想要分清楚 大人以身作則 小孩無師也自通

 

回到第一點來說,為何許多現代父母教出來的小孩都變成生活毫無節制的「月光族」呢?我覺得關鍵就在於「任性」這兩個字!

 

「任性」與「自我中心」其實是一體兩面,當我們看到小孩躺在地上哭鬧著說:「我要!我要!我就是要!」大人會覺得小孩任性,但「我要」兩字說明小孩發育不完全,尚未透過教養從大人身上學會「節制」的行為習慣。

 

「節制」很抽象,但落實在行為模式上卻很具體。

 

理財教育上說,需要(Need)與想要(Want)要先分清楚,需要的要花,想要的卻必須進行理性抉擇。

 

幫小孩買玩具是需要?還是想要?我想,具有益智性、啟發性、能激發觸覺、視覺與想像的玩具是需要的;但過多色彩繽紛、造型多變的玩具,卻是想要---而且是滿足大人的想要。

 

親子共遊是需要?還是想要?我想,帶孩子溜滑梯、玩翹翹板,甚至在草地上玩大老鷹、躲貓貓等遊戲都是需要的;但帶兩歲以下幼童到迪士尼樂園去玩躲貓貓,這樣的父母會不會給小孩太多沒必要的想要呢?

 

再重複一次,理財其實很簡單的---開源、節流與學會控制生活預算。但現代父母為何都教不好?因為父母生活都沒有節制了,還活在任性的自我世界中,這樣怎麼教會小孩戒掉慾望,學會控制沒必要的支出呢?

 

Photo:Chris Chan,CC Licensed.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