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關心家人吧!這是避免反社會遺憾再度發生的關鍵

如果,你的家人,或是你的朋友有反社會人格出現,你所要做的不是因為覺得他們很詭異就離他愈來愈遠,而是應該對他們付出更多的關心與耐心。

今年五月,北投區文化國小發生一起小二女童在校園內遭龔嫌隨機割喉殺人的案件,引起社會譁然,犯後嫌犯毫無悔意,狂妄冷血的態度引起公憤。龔嫌的犯意就有如鄭捷翻版:對社會不滿,一心尋死卻怕痛,因此決定隨機殺人換取死刑求解脫。

 

劉小妹妹何其無辜,才剛要成長茁壯的小生命,卻被嫌犯泯滅人性的行為輕易摧殘,不僅毀了一個完整的家庭,喪失至親的沉痛感受,更不是一般人所能接受的殘酷事實,為什麼要因為一個反社會人格的偏激行為,而犧牲自己呵護疼愛的掌上明珠呢?

 

這種擁有反社會人格的人在世界各國都曾出現,他們不滿社會、覺得全世界都對不起他,因而決定幹一件「大事情」,打算吸引社會注意,發洩自身的壓力,這種想法不是精神疾病,而是有計劃的報復與殘殺。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斯托特(Martha Stout)曾表示,在美國,每25個人就有一人擁有反社會人格,但這些反社會人格不一定會做出危害他人的犯罪行為,而是當碰觸到一些足以改變生活的重大挫折時,這個導火線很可能就會成為他們引起悲劇的關鍵。

 

而這些挫折,大部份都屬於失業、離婚、被騙錢、倒閉等影響生活的轉變。

 

台北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臧汝芬表示,人不可能一瞬間變成殺人犯,這個人很有可能小時候就出現行為規範障礙,為了自身利益而忽略他人感受,如常責備歸咎他人,自己的錯卻經常辯解,長大後就出現反社會人格。

 

這類型的人通常都良心發展不足,無法了解道德的價值,缺乏良心譴責,且常有不負責任和衝動的行為;不會為未來的後果作考量、善於利用他人。此外,他們通常無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因為他們欠缺同情心與感激、悔意,對重要事件缺乏一定的情感。

 

事實上,擁有這種反社會人格的人,在某些行為舉止上都不難觀察出來他們的特質,最大特徵包含不會表現恐懼、無視社會規範、缺乏悔恨及羞恥等,更明顯的是,他們幾乎都沒有什麼朋友,甚至常講出一些危害社會的偏激話語。

 

如果,你的家人,或是你的朋友就曾出現過上述的例子,你所要做的不是因為覺得他們很詭異就離他愈來愈遠,而是應該對他們付出更多的關心與耐心。仔細了解他們,多關懷他們的心情,只要付出更多的溫暖,也許就能避免再一次的遺憾發生。

 

特別是,若家人正好失業,或屬於長期失業,而又不願去工作的類型,叨念、責罵,是沒有用的,因為那反而會令他們更噪進,產生報復心態;正確的方法,應該是設身處地的著想,避免他們走上偏差的路,再不然,尋求社工或精神科醫師的幫助,也能有助於他們走出難關。

 

關心、耐心、愛心,是避免反社會人士危害他人的唯一方法,試著想想,你身邊是否有這樣的家人、朋友,多給他們一些溫暖,可以導正他們走上正確的路,避免無辜的人再次犧牲性命。

 

摘自《遠見官網》

Photo:Tyler Burrus , CC Licensed.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填問卷
抽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