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讓孩子上街比房價?

「妳帶著小孩在街頭比較房地產上揚行情時,有沒有想過,小孩將來直接繼承妳的房子就好,還需要花時間存錢買房嗎?」這就是算術型理財的後遺症,也是我認為當代人最容易掉入的理財教育陷阱。如果理財只是算術,大人又直接把這一套數字搬到孩子頭上,你認為天真的孩子會怎麼想?

我認識一位銀行理財專員,她分享的親子理財樂趣是可以和孩子們一起站在街頭計算房地產漲跌行情。

 

這是什麼理財之道呢?

 

原來,她從小孩進小學後,就告訴孩子們父母一個月的薪水有多少?每月能存多少錢?然後再引導孩子去認識一間房子要花多少錢才能買到,再回家簡單計算出買一間房子得花多少時間。

 

這是很簡單的算術題。假如一間房子市價要1千萬,雙薪父母一個月能存3萬,根據數學公式:「1000萬÷3萬=333個月」、「333個月÷12月=27.7年」,孩子們若從7歲開始儲蓄,得35歲才買得起一間房子!

 

當然,這位媽媽已經有房子,屬於資產階層,她的美意只是想讓孩子明白儲蓄的重要性,否則,將來一屋難買。

 

另外,她也想告訴孩子:「還好爸爸、媽媽已經買了一間房,將來若漲到1300萬,就多賺了300萬,比薪水成長還快。」

 

比數字,小心孩子笑你薪水低

 

我聽了這位理財專家的愛心媽媽的一番話,內心不禁捏了一把冷汗。我暗想:「妳帶著小孩在街頭比較房地產上揚行情時,有沒有想過,小孩將來直接繼承妳的房子就好,還需要花時間存錢買房嗎?」

 

這就是算術型理財的後遺症,也是我認為當代人最容易掉入的理財教育陷阱。如果理財只是算術,大人又直接把這一套數字搬到孩子頭上,你認為天真的孩子會怎麼想?

 

首先,孩子可能會問:「把拔,你薪水好低喔。」「馬麻,我們家的房子漲好慢,我同學家的帝寶漲好多。」身為父母的你,這時該如何回答這種問題?

 

其次,父母期待小孩存錢的理財目標可能是房子,但對孩子來說,房子沒有實質意義,他們搞不清楚那是什麼,所以空洞的「房子」最終會被新款手機、可愛玩具或各種流行商品所取代,好不容易儲蓄的零用錢一下子就花掉了。對於這種月光族現象,父母也只有在旁乾焦急的份!

 

體驗生活 親子共煮樂趣多

 

我認為正確的親子理財教育不是教孩子算術,而是學會過生活---且是有感覺、有效率地懂得量入為出地過生活!

 

什麼叫生活?柴米油鹽醬醋茶才叫生活。

 

我的建議版本如下:父母根本不需要強迫孩子記帳或儲蓄,而是多和孩子玩親子共煮的遊戲。只要你的孩子開始上幼稚園、學數學之後,就可利用假日約定好一起煮一頓義大利麵或其它主題餐點。

 

菜色主題訂好了之後,接著安排角色,分別指派大廚、二廚由誰擔任,並編列採購預算。例如,以500 元預算去採買一頓海鮮義大利麵所需的食材。

 

接著,親子帶著一張500元大鈔到超市採購。很快地,孩子們就會自動發現,500元根本買不到什麼好菜色,同時具體感覺到:「哇!蝦子怎麼那麼貴?」「番茄怎麼一顆要30元以上?」

 

帶著採購戰利品回來後,開始洗菜、切菜、下麵、燉湯。過程中,大廚、二廚可以一起討論如何變更食材來煮不一樣的義大利麵,並思考替代方案。

 

享受完親子共煮的美食後,親子再一起拿出發票,把各種食材成本紀錄下來,並檢視餘額,最後討論下一次的省錢方案。

 

這樣一種理財教育,把理財目標聚焦在煮一頓飯的時間,一來孩子對此有感覺;二來親子一起參與,對金錢開銷與生活物價才會有深刻體會;三者,共煮的變數多、挑戰大,孩子會因全程參與而有成就感。

 

簡單來說,理財教育的重點應該是培養孩子對生活的感受力和控制生活開銷的能力,絕對不是金錢算術遊戲。讓孩子體驗生活,學會控制生活預算,才是父母應該以身作則傳承給孩子的理財重點。

 

讓孩子學會編列預算、上街採購和親子共煮,絕對比讓孩子上街頭數房價、比高低來得有感且有效地體驗生活苦樂和控制荷包之道吧?

 

Photo:yassan-yukky ,CC Licensed.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填問卷
領$300